给选几个画眉鸟叫?
“唱戏的有唱戏的腔,说书的说书腔,要听听嘛。” (一)学唱戏 “哥哥弟弟坡前坐,哥哥说坡前唱歌好,唱啥歌?妹妹说道:月亮走,我也走,我带月亮到处走。’哥说,唱得好!’ 我说,哥呀!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哥呀!我要是那个样子,那就是唱戏了。’ 这个就是唱戏。 你们爱听不成?”王金堂先生笑盈盈地问我们。 我们当然爱听了,他于是有兴高采烈地唱了起来。王老先生今年已经81岁了。他的故乡在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那里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每逢喜庆的日子,到处都是歌声翩翩、舞姿翩翩。
小时候,王金堂家里穷,没念过几年书,很小就跟着大人下田干活,但他在劳动之余最喜欢的就是唱歌跳舞。 后来,王金堂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生活依旧很艰苦,每天天还没亮他就起来带着妻子去挖野菜,但是不管生活多累,他每天都会抽时间唱上两首歌。
1953年,王金堂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虽然他不识字,但战场上他却当起了解放军的司号员。每次冲锋之前,他都要吹起集结号,激励着战士们奋勇向前。 回国后,王金堂来到北京城,成为京郊农村最早一批产业工人。他依然保持着勤劳的习惯,早上天还没亮就去工厂上班,晚上下班回到家还要做饭菜,但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都会抽出时间唱上一阵子。 后来,他退休了,搬到了通州女儿家定居。虽说不常听到他唱歌了,但他仍旧没忘初心,每天坚持看一会儿电视里的京剧或者川剧节目,偶尔也会随着电视里唱几句。
有一次,我问王金堂先生:“您最爱唱哪首歌曲?’ 他不假思索地说:“那当然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啦!这首歌歌颂党的恩情,没有党哪里会有我们今天的生活啊!” (二)学拉马头琴 第二次见到王金堂的时候,他给我看了他最宝贵的两件东西。一件是他青年时期在朝鲜战场拍摄的相片,还有一件就是他年轻时代拉的马头琴。 王金堂告诉我,这张照片是他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时拍的,照片中他戴着大盖帽,穿着军大衣,看上去英姿飒爽。 除了这张留影,他还留有一张写满志愿军部队驻地标注的照片,那是他自己画的,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各个阵地的位置,如何转移才能到达目的地。尽管岁月沧桑,照片有些泛黄,但王金堂还是宝贝似的将二者都小心翼翼地存着。
与相片一起拿给我的,还有他那把用了多年的马头琴。虽然这把琴已经陈旧,甚至有些破损,但王金堂依然爱惜如初,仔细地用布巾擦着上面的灰尘。 当我问起王老为什么要学英语和学拉马头琴时,他只是淡淡地说:“现在条件好了,我想学点什么就能学什么,以前想都不敢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