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鱼腹水怎么办?
这算是养鱼圈的经典病了,和鼻炎一样常见又很难断根。 得病原因一般是因为水温变化、新鱼入缸或新老鱼缸的更换引起的生理反应,使得鱼体产生内毒素导致感染。
也有部分是由于细菌、真菌或者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病源菌体内毒素反应。 症状表现为鱼体腹部膨满,全身浮肿,皮肤松弛,体色变浅。
早期病鱼食欲尚可,逐渐减退直至消失,精神沉郁,常漂浮于水的表面,行动迟缓;晚期病鱼食欲大减甚至废绝,身体消瘦,浮于水面或在水中游动时身体倾斜,腹部突起如球状,严重者腹部可能破裂,血液流了出来,这时若不及时治疗,病鱼死亡率很高。
预防: 新买的鱼不要立即投到鱼缸里,最好先用原介质饲养数日后再行投放,以免新鱼入缸突然改变环境引起应激反应而导致腹水;
每次换水量最好不要超过三分之一,保持鱼缸水分的稳定性,避免温度突变对鱼的刺激;
另外,使用过旧的水族箱要及时清理,以免病菌附着在缸壁上面而被鱼吸收后引发疾病。
治疗: 如果是由于温差导致的腹水,可以将病鱼浸泡在浓度为2%的食盐水中30分钟左右;如果因为换新水而导致的腹水,可以先将病鱼浸泡在老水中一段时间(老水指的是原来鱼缸中残留的水)。
以上方法都可以有效缓解病情。 如果上述方法没多大效果,可以将病鱼放入淡绿茶叶水(泡过的茶叶晾干水后用来泡水)中,使其在水中浸泡15~20分钟,然后反复冲洗,重复三次。
或者将病鱼浸泡在浓度为千分之五的小苏打溶液中十分钟。 最后将其放置在氧气充足的地方让其恢复呼吸。 如果以上方法仍然没有好转,可以用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鱼10-15分钟,然后再用凉水冲洗干净,每天一次,连续两天。
可以在鱼缸中适当添加黄粉(甲硝唑)、青霉素等药物来杀菌消炎,但是注意浓度不可太高,否则会伤害鱼体本身的免疫系统。
所谓腹水,其实多为细菌感染所致的腹膜炎,很多是肠炎的进一步发展,所表现出的病情。腹水的观赏鱼体征极易识别:腹部异常膨大,用手轻压而无弹性且下陷(与怀卵有所不同),游姿异常(仰视时仰泳)。很多患腹水的观赏鱼会因为身体沉重而无法上浮吸取空气,且游动困难,饿死缸底。且此病极易感染水体里其他的鱼只,应给予重视。
对腹水的观赏鱼施救应区别对待。对于刚出现腹水症状不久(1-2天),游动尚可保持正常,且活力充沛的病鱼,可用大观霉素肌肉注射的方式施救。每10G体重注射5MG的大观霉素,用一次性注射器注入,注射部位为背鳍后方1/3处。注射时应先将鱼体在浓度为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里浸泡3分钟消毒,然后用毛巾将鱼体吸干,使鱼体能被控制,用1ml:100微升的注射器抽取药液,从鱼体侧方刺入肌肉注射。注药前应先从鱼尾部拉起鱼体,从后面缓慢接近注射部位,避免鱼体剧烈挣扎而影响注射。注射时宜慢慢推进注射器内芯,避免药液溢出。注射完毕同样在高锰酸钾溶液里浸泡消毒后喂养于低电或断电、低滤或停滤的医院缸里,投喂呋喃类药饵并使用硝氯类消毒剂消毒水体。
对腹水严重(3天以上),游动严重困难的病鱼应采用小针刀割口引流的方式救治。用一次性注射器去掉针头留下针管,将针管一端剪平,另一端剪成刀口状,即可做成小针刀。用法与注射器相同,但针刀应从病鱼腹底刺入,在水里缓缓移动针管内芯使针管内充满水后拔出,在重力的作用下腹水从刀口溢出。同样在高锰酸钾溶液里消毒后喂养于低电、低滤的医院缸里。
对治疗后短期无法恢复游动能力的病鱼可采用纱布包裹、人工喂养的方式提高救治存活率。用消毒的湿润纱布置于手掌中,用拇指从掌心慢慢伸入将病鱼包裹,可留鱼头部在外以人工喂养。每天定时将病鱼浸洗于高锰酸钾溶液3分钟并换水。
腹水的病鱼治疗后的存活率极高,且大都能正常游动,但部分康复后的病鱼的游姿可能出现异常,即仰视时,鱼体严重侧翻。这是腹膜受损导致的,大多数的病鱼在2-3周后都能逐渐恢复正常的游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