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活了多久?
狗,亦称“犬”,学名“家犬”。与马、牛等家畜不同,狗是动物中唯一被人类驯化了的动物,这是动物界的一大“奇观". 关于狗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狗是从狼驯养而成的[6] 。现代家犬可分成约十多个品种,根据其用途可分为猎犬、牧羊犬、警犬、观赏犬等;根据身体形状又分为斗犬、长毛犬、短毛犬、小型犬及巨型犬等。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最早养狗的地方之一.在距今7000年的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中曾发现过狗骨,此后,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中也多次出土过犬骨;而在浙江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中则发现有驯养的狗骨和犬舍遗迹,可见,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养犬了. 在陕西扶风县姜寨遗址发现的一具残尸骨架上有一块石铲,说明死者生前曾从事耕种活动;在它的身边还有一只狗的残骸:二者都头朝北、脚冲南,显然,这只狗是和死者的尸体一起埋葬的.这可能就是我国最早的殉葬犬。在河南安阳殷墟商代墓葬中也曾发现过殉葬犬的遗骨.这些记载表明中国犬的驯化史是十分悠久的. 在考古发掘中还发现有许多陶制的狗塑像和陶盆中的犬纹画,这说明先民们很早就喜欢把狗的形象画到陶器或陶塑工艺品上供人欣赏.而狗的造型也往往被刻在青铜器和玉器的纹饰上,如山西灵石旌介村出土的商代玉璋上有六条相互缠绕的龙和一条咬住龙尾的狗,生动地描绘出一场狗与龙搏斗的画面.这一造型后来又被运用于汉代玉璧的纹饰上.古代还出现了以狗为题材的诗篇,比如《诗经·豳风·九罭》中有“九罭之鱼鳟鲂”的句子,其中的“鳟”“鲂”都是鱼名,“九罭”(音yǒng)则是捕鱼的一种方法。这里说用“九罭”去捕鳟鲂鱼,似乎不符合实际情况,那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写呢?原来这里的“九罭”是比喻捕捉“鱼”的办法,而“鱼”在这里是被当作比愉词用的;另外,诗里又说“我觏之子,衮衣绣裳”,看来“衮衣绣裳”是“之子” 的装束特征。据考证,“衮衣” 是古代天子诸侯的一种礼服,衣上用黑色丝线绣成日月星辰等纹饰图案.那么,这个“之子”究竟是谁呢?有人认为是周文王,也有人认为是周公旦.不管怎么说,这位人物在当时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所以《毛诗正义》解释说:“此刺文公也……言作者思慕圣君,不能追念周公。“由此推论,“衮衣绣裳”当指周文王的服饰,而非指周公.因此,从全诗歌的构思看,“鳟鲂”应当是与周文王有关,而非指一般的鳟鲂鱼,也就是说这个“鱼”应是人名,而不是鱼的名称.而且,这个“鱼”字很可能就是“犬”字的假借或形近而误.再联系整首诗的含义来看,它应当是一首猎歌,赞美打猎能手周文王(或者是周公旦?)的诗作.